Loading...
  • 獨力照顧思覺失調爸爸和失智媽媽 張曼娟:最辛苦是處理自己情緒
    獨力照顧思覺失調爸爸和失智媽媽   張曼娟:最辛苦是處理自己情緒
  • 親愛的父母相繼確診思覺失調症及失智症,張曼娟獨力照顧雙親,最混亂的時間她最大的恐懼是自己撐不下去,所幸經過治療,兩老目前病情穩定,她已經能喘口氣。
    親愛的父母相繼確診思覺失調症及失智症,張曼娟獨力照顧雙親,最混亂的時間她最大的恐懼是自己撐不下去,所幸經過治療,兩老目前病情穩定,她已經能喘口氣。
  • 張曼娟的媽媽曾有一段時間情緒不穩定,就醫發現有輕微憂鬱症,用藥治療後,現在是快樂的老太太。
    張曼娟的媽媽曾有一段時間情緒不穩定,就醫發現有輕微憂鬱症,用藥治療後,現在是快樂的老太太。
  • 成為獨力照顧者,張曼娟認為最辛苦的是處理自己的情緒,擺平心魔最難,她慶幸自己克服了這個難題。
    成為獨力照顧者,張曼娟認為最辛苦的是處理自己的情緒,擺平心魔最難,她慶幸自己克服了這個難題。
  • 照顧老病的父母,改寫了張曼娟人生下半場,她感謝有這樣的機會,讓她的生命變得比較深刻。
    照顧老病的父母,改寫了張曼娟人生下半場,她感謝有這樣的機會,讓她的生命變得比較深刻。

擁有手足卻成為獨力照顧者,張曼娟曾經委屈曾經不平,然而獨力照顧父母邁入第6年,她心境有了很大轉變,「如果沒有經歷這些痛苦,我沒有辦法體會獨力照顧者的心酸與痛苦。」

知名作家張曼娟在2018年出版的著作《我輩中人》中說道:「照顧著老去的父母,才真正理解人生。」那時是她獨力照顧思覺失調的爸爸與失智的媽媽的第3年。今年她成為獨力照顧者邁入第6年,生活從驚濤駭浪、混亂失序到重新步上正軌,雖然已不是她原先的人生軌道,然而一路行來,她認為,這是一份難得的生命禮物。

父母相繼出狀況 張曼娟人生天翻地覆

張曼娟「家變」是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原本健康狀況不錯的父母相繼發生超乎她能想到的狀況,「先是爸爸,情緒暴起暴落,完全變成另外一個我們不認識的人、做出很多超乎我們想像的事情,」2016年春天,爸爸確診思覺失調症,之前所有的異常有了解答;忙著照顧爸爸之餘,換媽媽出狀況,2017年春,張媽媽開始出現在熟悉環境突然認不得路的情況,同年秋天確診腦引發失智及中風。

張曼娟不是家裡唯一的孩子,但已婚居住他處的手足只出嘴未出力,未婚與父母同住的她成為獨力照顧者,在爸爸送急診的救護車上緊握著爸爸的手、半夜起床在電腦前搶掛號惟恐媽媽錯過看良醫的機會。

「她的人生,翻天覆地的改變,然而最大的壓力不是「照顧」這件事本身,而是獨自面對父母老、病的恐懼與無助。」

最大恐懼是如果自己撐不住,爸媽怎麼辦?

「爸爸出狀況時,我非常恐懼,他突然變成另外一個人,我不知道怎麼認識他、怎麼理解他、怎麼跟他相處,那時真的很恐懼,我對自己沒有把握,這是我沒有遇過的事情。」尤其爸爸發病之初常有異常舉止,比如在枴杖上纏滿紅色膠帶,自以為拿著這支枴杖,無論何時何地他要過馬路,所有車輛都得停下讓他,張曼娟試著跟爸爸說理,換來的是爸爸勃然大怒、謾罵,指責她不孝,鬧著離家出走,搬到外面住。

「我怎麼可能讓爸爸出去,當然是我走。」為了避免更大的衝突,張曼娟火速收拾行李離家。「我第1次離家出走是晚上9點,拿著行李從自己家奪門而出,我站在馬路上放聲痛哭,不知道何去何從。」

1年內,張曼娟這樣猝不及防離家出走4次,雖然在同事協助下後來發展出離家的SOP,得知有狀況馬上為她訂旅館讓她有住處,但心力交瘁的她,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撐下去,談及當時心境、憶起當時情景,張曼娟忍不住心緒起伏,語帶哽咽:「這是我最大的恐懼,如果我撐不下去,他們怎麼辦?」

媽媽確診失智 自責無助

媽媽確診失智時,張曼娟被無助感襲捲,「我非常自責,我不是住外面偶然回家,我根本就是都跟爸爸媽媽住在一起,為什麼那時候我那麼注意爸爸的情況,卻沒有注意到媽媽的改變。」

媽媽最初是爸爸住院時,在熟悉的萬芳醫院不只1次認不得路,張曼娟以為媽媽是受到爸爸生病刺激而如此,或年紀大了退化,沒有特別在意。之後有一早媽媽跟往常一樣去公園晨運,但結束後卻忘了怎麼回家,求助路上遇到的高中生,在高中生帶她去警察局途中,看到自家大門,結束了短暫的驚魂記,回家說了這事,張曼娟想著隔天起她陪媽媽出門吧,媽媽說不必,後來同樣狀況也沒再發生,她心想,應該沒什麼問題吧。

3個月後,媽媽身體不舒服,還出現視野缺失的症狀,只看得到眼前景象,兩側完全看不到。張曼娟趕緊帶媽媽去看醫生,「檢查後媽媽有兩個狀況,一是水腦症引發失智,二是中風,」視野變小就是中風壓迫視神經所致,好在除了視力變差,媽媽的肢體及語言功能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張曼娟積極帶媽媽看中西醫。失智症每3個月神經內科回診1次。有一次回診前,張媽媽因吃藥影響肝功能胃口不好,再來又因牙床腫痛無法進食,身心委頓,回診時醫生發現媽媽認知功能退步,說不出女兒的名字、也寫不出自己名字,醫生無心的一句「怎麼變成這樣?」大大打擊了張曼娟,怎麼會這樣,當然是她沒照顧好媽媽!

足夠的陪伴及足夠的活動 媽媽有了進步

「醫生很好,馬上為我指出一條明路,」醫生說她不能只靠自己,要她就近尋找社區關懷中心,以及申請長照2.0,都是張曼娟沒聽過的資源,她記下來按圖索驥,找到萬芳醫院跟她家所在社區合辦的「石頭湯」社區關懷中心,中心為老人家開辦多種課程,她為媽媽報名、陪媽媽上課。長照2.0則讓她申請到每週有職能治療師及物理治療師到家裡為媽媽復健,不只肢體功能,也包括認知功能的復健。

張曼娟自己也做很多功課,每天帶媽寫字練字,「我做一個行事曆,記錄媽媽每天飲食、運動及睡眠狀況,」她把媽媽的復健計畫當成實驗,她想知道在足夠的陪伴跟足夠活動運動下,媽媽是不是可以好轉,結果證實,可以的!

「媽媽慢慢被帶起來了,去石頭湯上課2年多後再做智力測驗,竟然進步1分,醫生說很少看到有進步的。」張曼娟開心又欣慰,「當然我很幸運,因為媽媽不是阿茲海默或血管型失智,她病情比較輕微,有進步的的機會。」

但失智帶來的認知功能退化,讓張媽媽時不時丟出震撼彈,炸得張曼娟遍體麟傷,比如有一次吃飯時媽媽突然抬頭問她:「我們的爹媽還在嗎?」張曼娟當時震驚、挫敗、憤怒,她每天陪在媽媽身邊,媽媽不認得她了?她忍不住反問「媽媽,你把我當成誰了?」

之後這種情況三不五時上演,「媽媽提到的親人,從她的爸爸媽媽到她的手足,全都不在人世了,可是對她來講,他們都在。」她坦承,一開始對於「媽媽不知道我是誰」很受傷,後來她想開了,「她就是不知道,你傷心你難過她還是不知道,所以我愈來愈會應對這種情況。」現在媽媽「回到過去」時,她已能淡定一邊吃飯一邊回應:「媽媽,我是你女兒,外公外婆已經不在囉,你的姐妹們也都不在囉,好了,吃飯吃飯。」

強烈主張失智症老人家看精神科

「媽媽的問題不只這些,有一陣子,她還有情緒問題,」張曼娟說,媽媽診斷失智前後,剛好家裡更換外籍看護,新來的印尼妹妹國語說得好,比前一個印尼看護聰明伶俐,很快接手所有家務,媽媽不像之前還要處理30%的家務,但完全空下來後,張曼娟明顯感覺媽媽快速退化,還每天跟印尼妹妹衝突不斷,家裡宛如戰場,「我每天回到家裡除了處理爸爸的狀況,還要分別處理媽媽跟印尼妹妹的情緒。」

「媽媽有一種不知所以的憤怒。」張曼娟感覺到,媽媽可能認為自己做為這個家女主人的某些權力正在消失,每天都很生氣,印尼妹妹生氣之外更多是委屈,連「你們要是覺得我做不好就請仲介把我帶走,你們換一個人」這種話都說出來了,張曼娟嘆氣說:「我也很委屈啊,我要照顧的人太多了,那時我的健康也出狀況,一度覺得自己撐不下去。」

張曼娟帶媽媽去看精神科醫生,「我們沒有辦法解決她失智的問題,但是我們可以解決她情緒的問題。」醫生發現媽媽有輕微憂鬱症,開輕劑量的抗憂鬱藥物,「媽媽用藥後,吃得好、睡得好,每天心情很好,現在她是一個非常快樂的老太太。」張曼娟說:「我強烈主張帶心情不好的失智老人去看精神科。」

最辛苦的是處理自己的情緒 「擺平心魔最難」

張曼娟一度也覺得自己應該看精神科,擁有手足卻成為獨力照顧者,龐大壓力讓張曼娟一直在調適、尋求平衡點,「最辛苦的是處理自己的情緒。」

她說,每天忙掛號、帶父母往返醫院看西醫中醫、陪診、等藥,佔據她很多時間,當她全心全力做事解決問題時,她沒有很多負面情緒,會心情不好通常是因受到干擾。

手足不出現也就算了,一出現就扯後腿,生氣爸爸媽媽無法溝通、質疑她的照顧方式,半年沒出現一進家門就嚷著好好的人怎麼突然變成這樣…。「獨力照顧生病的雙親,出錢是我、出力是我、出時間也是我,什麼都是我,這我都OK。但有人扯後腿,自己就會覺得我到底在幹嘛,我覺得最難的是擺平自己心裡的心魔。」

「完全不要去想為什麼為了照顧父母我要辭掉大學教職、為什麼我得放棄自己私人生活、為什麼我這麼忙還要做這些,為什麼有人什麼事都不用做…,」她苦笑,想這些事情就很痛苦,也是給自己找麻煩。

她花了2、3年調整心態,從被干擾時覺得莫名其妙、無妄之災,到心平氣和泰然處之,「我把自己當成獨生女,除了我,父母親沒有別人,父母給我的愛是100%,現在我就是100%回報他們,跟有沒有其他人沒有關係。」後來她更「進步」認為能夠做獨立照顧者蠻好,「因為你可以100%處理事情,100%負責、100%擔當!」

當父母不停老去 最重要的是把握當下

「幾年來,處理過父母各種突發狀況,張曼娟原本認為自己已身經百戰,沒有什麼可以考倒她了,不料還是有她意想不到的時刻。」

去年11月,張爸爸突然心跳每分鐘到130、140,雖然他沒有感覺不舒服,張曼娟還是立即帶爸爸去看醫生,醫生表示心跳太快有心臟衰竭的風險,立即用藥,但心跳還是慢不下來,醫生決定再打1針,並告訴張曼娟要有心理準備,打針後心跳可能降得很低,但不用擔心,心跳會回來的。

1針打下去,張曼娟站在床尾,看著床邊監測心跳的儀器的數字,從140降到130、120,然後90、80、 60、 50、 30、 20,最後降為 0,機器開始鳴叫,醫生護理師都衝過來圍著張爸爸「伯伯、伯伯」的喊。張曼娟描述:「那一刻我並不是像戲劇小說描述的那樣,悲淒大喊『爸~』然後開始哭,沒有,在那幾秒鐘的時間,我只覺得空,看著醫護人員一直叫他,大概過了10秒鐘,爸爸心跳開始跳上去,10、 20、 30,一直跳到70。」

「那一天我們出門的時候,我沒有想過爸爸會出現心跳降到零的情況,也沒想過爸爸可能這次出門就回不了家了…。」這件事讓張曼娟深深體會,照顧者擁有的只有現在,「不必回想過去,這沒有意義;也不用憧憬未來,因為未來一定是結束,你甚至不知道有沒有明天。當父母不停老去,你能擁有的只有現在,珍惜跟他們相處的每一個時刻,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她說。

把工作當休閒娛樂 感謝這一切的發生

所幸最混亂的時期已經過去。今年張曼娟獨力照顧雙親邁入第6年,爸爸94歲、媽媽85歲,兩老思覺失調和失智的病情都穩定,身體除了一些老年人的慢性病沒有其他大毛病,加上有印尼妹妹這個得力助手,雖然生活再也回不到過去,張曼娟已經能喘口氣。

爸爸媽媽相繼生病的前幾年,三天兩頭跑醫院,為了帶兩老看病,張曼娟縮減主持廣播節目的時間、停掉在大學跟研究所教課,還好教中小學學生中國文學及寫作的「張曼娟小學堂」上課時間在週末,不受影響。「週末不必帶爸媽跑醫院,正好拿來做工作時間,」她笑說,她是教書控,跟小朋友在一起又很療癒,在小學堂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又可以跟小朋友在一起,是很快樂的事,「工作就是我的休閒娛樂!」

她能慢慢挪出一些時間給自己做想做的事,也能跟朋友或工作夥伴開車出遊,甚至安排2天1夜或3天2夜的小旅行,去年秋天摔跤骨裂後,她也養成運動習慣。

「我很幸運,一直有人在幫我,其實我不是孤立無援,」媽媽失智後她很快知道如何尋求政府及民間的資源;在她因爸媽看病時間撞在一起分身乏術焦頭爛額、手足卻置身事外時,她的工作夥伴和親近好友自動上前補位,解決她人力捉襟見肘的問題,「原來我的家人在這裡!」幾年下來,她深刻體會,所謂家人就是能夠體貼你的處境,在必要的時候你不需要開口她們就會挺身而出,而且「並不是有血緣關係就是家人,」是她意外的收穫。

另一個意外的收穫,是她藉著書寫自己獨力照顧父母的心路歷程,打動無數跟她處境類似的獨力照顧著,釋放了大家的壓抑跟委屈。文字的力量很大,在現在的網路時代,經過3年5年,張曼娟多篇談照顧者的的文章仍不斷在各種社群媒體轉傳。

藉書寫療癒自己 也療癒無計其數的獨力照顧者

「書寫是很好的療癒。首先療癒了我自己,再來就是有一些獨力照顧者看了我的文章我的經歷後,他覺得被同理,也得到療癒。」她說,很多獨力照顧者辛苦、無助,滿腹心酸,但華人社會的傳統觀念,讓許多照顧者再累也不敢吐露心聲,害怕被誤會他們在抱怨,甚至被扣上「不孝」之名。

「我覺得我在做一個『看見照顧者』的運動,讓社會大眾看見及了解照顧者的生活;也讓照顧者知道,你並不孤單。」她笑笑地說,正面思考的話,手足的不理不顧反而讓她有了很多思考空間跟寫作素材,「有時候還蠻感謝手足,如果沒有經歷這些痛苦,我沒有辦法體會獨力照顧者的心酸與痛苦。」

然而話鋒一轉,她嚴肅表示,以前常聽到有人說「能照顧父母是福報,要惜福」之類的話,每每看到或聽到這種話,「我都想,對方一定沒照顧過老父老母,所以不知道,照顧小跟照顧老完全不一樣。」

首先心境就不一樣,照顧小孩,孩子愈長愈大、愈長愈好,看著孩子慢慢長大,是充滿希望的里程;照顧老人家剛好相反,不管你多麼努力多麼辛苦,結果都是死亡,她問:「怎麼會一樣?」另外,照顧小孩時,小孩會聽爸媽的話,但成年子女照顧父母,即使他已經老邁昏瞶、講出來的話既不合情又不合理,子女還是要聽他的,這又怎麼會一樣?

她說,這幾年她不斷的釋放「毒素的思想」,告訴大家照顧者過的就是非人的生活、照顧者其實很弱勢中的弱勢,她很欣慰現在比較少聽到「福報」這種刺耳的論調。她也提醒,當你想安慰獨力照顧者,請不要說加油,「因為我們已經完全投入,加到沒有油了,還能再怎麼加油?」「一句『辛苦了』勝過千言萬語,」她說,這3個字傳達了同理,「就是我認同你非常辛苦,如果交情更好一點,也許你可以問有什麼事可以幫得上忙,這非常能撫慰照顧者的心。」

照顧老病的父母,改寫了張曼娟人生下半場,「他們的情況已經是這樣,你沒辦法改變,你唯一能改變的是你自己。」不過回頭看爸爸媽媽生病後的日子,她說:「我現在蠻感謝有這樣一個機會,讓我的生命變得比較深刻。」

Source: 康健

Website:

Author:

Related tags - 思覺失調,失智,照顧者,精神科 思覺失調,失智,照顧者,精神科



Message

User Picture
Message box
My picture
Message box
Previous 輪椅族出遊好難?小鮮肉日常引討論 Next 罹癌、火吻…顏損者傷疤裡都有故事

Successfully added to the collection

My Tag

Login

Please log in before proceeding with this 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