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月前,媽媽因為腳部細菌感染而入院。儘管目前已出院,但仍需不時到醫院複診,由於她的腳部不時水腫且無力,所以在外她都以輪椅代步。

惟,在這過程中,我們深刻體會整個環境對身障者是如何的不友善,就算是有很多行動不便者使用輪椅出入的醫院亦然。如果身旁沒人幫忙推輪椅,我媽媽根本無法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

這讓我想起了來自馬來西亞的玻璃娃娃陳靜琪。患有成骨不全症的她,曾拿下2010年大馬傑出青年的榮譽。惟,她在去年搬往台灣居住,並已和四肢都被截肢的台灣男子許世皇結婚了。

台灣對身障者友善

她在婚後接受台灣媒體訪問時,提到她遷居台灣的主因。“台灣對身障者太友善了,到哪裡幾乎都有無障礙設施,我只要坐著輪椅,我都可以自己搭公車、火車、高鐵,什麼事都能做,但在馬來西亞就不行了。”

她提到,馬來西亞沒有什麼無障礙設施,她去到哪裡都需要人家幫忙,要移動就得靠別人把她抱起來,但在台灣,她自己坐著輪椅就能辦到了!

其實,對身障者而言,別人眼中再平常不過的一點小斜坡、門檻都可能是個大問題,連出個門都很困難。這也是為何在馬來西亞有很多身障者離開家的次數屈指可數,更遑論是單獨出門,一是家人不放心,二是環境對身障者的不友善讓他們難以獨立出門。

早在1974年,聯合國組織已提出無障礙設計(Barrier Free Design)概念,旨在滿足具有不同程度生理傷殘缺陷者的需求,營造一個充滿愛與關懷,切實保障人類的安全、方便、舒適之現代生活環境。

是社會公德的體現

但45年已過去了,我們仍然在生活環境中無法落實真正的無障礙設計。正是這一些環境上的障礙,使到身障者無法融入社會,不僅讓他們難以在社會上自力更生,甚至成為社會裡的邊緣群體。

我曾在“再談公廁:以人為本更文明”中引述,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建築與婦女研究教授凱瑟琳·安東尼曾提到,“房屋、學校、工作環境和零售空間隱藏著偏見,這些偏見會因身體、性別和年齡而存在差異”。

無障礙環境建設,其實是社會公德的體現,也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標誌。當我們在高喊打造宜居城市的同時,我們應該清楚知道:一座真正的宜居城市,應該是每一個人都宜居的地方,沒有任何人會被邊緣化,包括年長者、身障者和育兒家庭等。

Source: 東方ONLINE

Website:

Related tags - 台灣,馬來西亞,無障礙設施,輪椅,Barrier Free Design 台灣,馬來西亞,無障礙設施,輪椅,Barrier Free Design



Message

User Picture
Message box
My picture
Message box
Next 輪椅族出遊好難?小鮮肉日常引討論

Successfully added to the collection

My Tag

Login

Please log in before proceeding with this 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