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兒童共融活動的先行者
    兒童共融活動的先行者
  • 總監Kris Tong - 青少年共融大使
    總監Kris Tong - 青少年共融大使
  • Project SHINE (少數族裔青少年職場共融體驗計劃)
    Project SHINE (少數族裔青少年職場共融體驗計劃)
  • 「運動零界限」健球活動
    「運動零界限」健球活動
  • 親切共融龍舟隊
    親切共融龍舟隊
  • Project SHINE (少數族裔青少年職場共融體驗計劃)(1)
    Project SHINE (少數族裔青少年職場共融體驗計劃)(1)

「親切」成立於 1979 年,適逢1979年是聯合國國際兒童年,「親切」成立初期目的就是希望為社會上的基層兒童提供免費的康樂活動,有助其心智發展。在營辦初期,活動主要對象是貧窮及低收入家庭的兒童,帶他們去郊野公園、海灘、放風箏等,資助義工們組織不同外遊活動。因此在早期的「親切」以風箏為徽標,寓意小朋友可以擁有一個無憂無慮、愉快的童年。
 
在訪問中,親切 TREAT 總監湯崇敏(Kris Tong)表示,在香港80年代初期有感,基層、新移民和身障的兒童在香港為數不少,他們都很難找到外出和有益身心的活動。因此「親切」將服務範圍擴展,由80年代開始時常舉辦康樂日營,帶他們到不同的公園遊樂,增加他們的活動機會,也為推動香港兒童身心發展出一分力。

特別「親切」的服務
 
在80年代,由於香港是第一收容港的關係,有大量越南難民,Kris說:「『親切』是香港少數慈善機構能夠進入難民營提供服務的機構。眼見難民營內一家人住在幾尺的床上,兒童全日只能在床上活動不能外出,情況真的難以想像。因此當時每逢星期日,『親切』的職員再加上義工都會安排入營和兒童玩遊戲。久而久之,營內的小朋友都很期待到星期日可以和『親切』的義工玩遊戲,這個長達17年的服務直至香港難民營關閉而隨之功成身退。」
 
基於「親切」在早期的服務背景,「親切」的服務重點放在不同族裔、弱勢、年青人。幸運地,由於「親切」的服務逐漸受到社會大眾的認同,所以都得到不同的基金資助營運,當中包括「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和「香港公益金」,希望可以將更多服務和社區共融意識帶給香港的小朋友。因此,「親切」乘勢發展出一系列的共融服務,當中更歡迎有能力障礙小朋友和年青人一起參與。「親切」現時擁有全港唯一的共融教育課程,在主流的幼稚園及中小學推行有系統化的共融教育課程,例如幼稚園會用故事形式去教導學生,「為什麼會有友情」、「為什麼與人不同是好」、「為什麼會人與人之間會有不同特性」等題目。而在小學一至六年級也會舉辦不同工作坊和講座,教導他們「為什麼要尊重」、「為什麼大家會有不同」、「怎樣可以不受朋輩影響而作出欺凌」、「為什麼有不同族裔人士和能力不同的人(殘疾人士)都有權利參與社會」等等。
 
「親切」相信共融的重要性,有研究證實要帶出共融概念是需要從小開始、生活化的例子和親身接觸的經歷。透過不同的課程及工作坊,及早灌輸知識教導沒有歧視,例如如何與「唐氏綜合」及「自閉症」的話題,所以「親切」強調共融教育一定要從小開始,一旦長大後要將觀念扭轉就比較困難。另外親切不會用單向式教學,不用決定錯與對,是要學生透過體驗式的學習給予一個經驗,讓他們親身體驗和學習,因為只有親身的經驗才可以有效地改變想法。至於中學會採用全校講座模式,讓學生透過不同的主題、個案、例子、遊戲及分享,引導學生作出反思和學習共融相關的概念,例如「如何放下歧視與偏見」、「認識權利與自己和社會的關係」、「明白多樣化香港的重要性」等等的主題。「

親切」的重點教育範圍從3歲至18歲,他們投放大量資源給予主流小朋友體驗和學習,要主流小朋友們從小知道共融的元素,當中包括多元、接納、欣賞、尊重和兒童權利。同時也透過不同的遊戲、活動、藝術和運動等媒介,讓主流和特殊同學一同參與其中,一同親身體驗和接觸。
 
「親切」成立至今40年,「共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可以胡亂進行,因為眼見很多例子硬要將傷健人士放在一起,強行進行就只會有反效果,令到誤解及歧視加深。共融活動一定要透過精心設計,要讓每位兒童包括主流和弱勢都認識及了解什麼是共融,不可讓排斥及歧視加深。也就是因為基於這個共融的誘因,每位兒童才會願意接觸不同的人,而且在每次活動後都要他們分享當中的學習和經驗,例如『過程中最擔心的是什麼?』、『當見到真實的情況是什麼?』等等可以令他們反思的討論。而在分享的過程當中都不乏感人的故事,令到效果更好。」Kris說。
 
青少年培育服務
 
青少年在長大後都會紛紛進入職場,而特殊學生內的學生也不例外,但當他們真正踏出社會工作時也少不免會有一些難關。「在特殊學校畢業後的同學,他們同樣有很高的能力,但外間很多公司都不願意聘請,就算能夠入職,也很容易受到同事們的誤解,例如自閉症的學生,雖然他們的想法比較執著,但他的能力也相當高。所以『親切』的『青少年職場共融體驗計劃』是與不同企業伙伴,希望可以透過提供訓練及工作體驗的機會,讓弱勢青少年可以慢融入主流的工作環境,從而建立良好工作習慣和態度,達致職場共融。」
 
而「親切」也有另一個青少年重點計劃,「青少年共融大使訓練計劃」。該計劃在每年招募120位同學,當中40位來自特殊學校的學生會夥拍80位間來自主流學校的學生,一同進行為期9個月的共融訓練。每一年參與的學生都會自己去發掘一些社會熱門議題作探討,議題包括:「共融、兒童權利你我有份」、「多元360無障礙溝通」、「共融新體驗」及「共融在社區」等等。在學生們合作探討的過程中,「親切」著重參加者中間的平等互動、配搭、交流及參與,讓主流學校的學生和有能力障礙的參加者配搭,令他們可以有緊密的合作,互相溝通及親身體驗。在計劃的尾聲,學生們會以嘉年華會和發佈會的形式將結果他們的成果公佈,向社會各界報告他們努力探討後的結果。
 
40周年的展望
 
2019 年,「親切」踏入40周年, 總監Kris說:「在成立初期,眼見香港年青人在活動及康樂的上有很大的需求,無論主流或特殊年青人同樣面對一個共融休閒的空間。根據兒童條例公約表示,兒童能夠參與康樂活動,有意思地過一個愉快的活動情況下,這是應有的權利。現時有能力障礙的兒童和年青人可以參與的康樂活動非常有限,『親切』希望深入研究香港的體育和休閒空間的情況,從而令政府意識到不足的情況,可以加以改善。回應幾年前,『親切』曾經做過共融遊樂場調查,香港很多公園都未能符合共融遊樂空間。公園只是康樂設施的其中一部份,不同年齡層不論是主流或是有能力障礙的小朋友和年青人,他們各自有不同的需要,例如體育、娛樂和藝術,他們是否又可以完全地參與?另外這班有需要的兒童和年青人現在又是有什麼娛樂設施可用? 現有的設施是否又可以配合等等。」這都是『親切』今年關注、探討及研究的方向。
 
無形的障礙
 
對於大眾都很認識又關心的無障礙設施話題上,Kris表示:「現時社會的是無形的障礙,香港政府當然投放了很多資源在無障礙設施的建設上,相比以前無論到公園或者外出,殘疾朋友出街已經方便很多了。但當硬件建設不斷地進步時,為何軟件的進步卻未能同步反而落後?當有家長講述外出時還會聽到有人嘲笑他的兒子做「低能仔」、「你為什麼要生他出來?」,更甚是有部份能力障礙同學在學校受到會欺淩等情況,真令人痛心的。」在香港,關注有特殊需要的人士已經有多年的歷史,有關殘疾人士的項目都不是新鮮的話題,但是到了社區他們仍然會受到排斥及歧視。因此現在還有很多有特殊需要的兒童的家長都寧願將兒童留在家中,免得他們受到不必要的歧視。在香港有特殊需要的人士的娛樂和參與社會的模式相比英國、美國、澳洲及加拿大都明顯地落後,在加拿大已經有傷殘人士和健全人士一起滑雪,有能力障礙的小朋友都可以在主流學校就讀,遊樂場更可以讓所有小朋友自主玩樂,不會受身體或設施所局限。

所謂無形的障礙,下面是一個例:
有很多家長投訴預約復康巴士或安排交通帶有身障的家人外出是非常困難的,有時候願意付更多的金錢都未必可以如願安排到車外出。因為感覺身障人士只是少數,沒有甚至不想去花時間認識他們。其實凡事用心去做,顧已及人、將心比心就可以將心態改變,把所有的障礙都一掃而空。

如想了解更多關於親切 TREATS 的服務或活動,請瀏覽 :
https://www.treats.org.hk/

資料來源: Free Guider

相關標籤 - 親切 TREATS,Free Guider 親切 TREATS,Free Guider



留言

用戶圖片
留言框
我的圖片
留言框
Previous 滾動力量 凝聚社會 Next 香港截肢者協會 - 再一次起步

已成功加入收藏

我的標籤

登入

請先登入方可進行此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