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公園可說是兒童最早接觸社交的場域,即使在家是獨生子女,來到公園就有了與他人學習共玩、排隊的機會,但對於身心障礙兒童卻可能是奢望。過去多數公園沒有考量到身心障礙兒童的需求,導致坐輪椅的兒童找不到可以玩的鞦韆;普遍可見的罐頭遊具欠缺觸覺、聽覺與視覺的刺激,讓心智障礙、聽覺障礙與視覺障礙的兒童難以融入,「玩」這件事變得很困難。

因此身心障礙兒童多被迫從事靜態休閒活動,或是需要仰賴家長抱上抱下,才能勉強「體驗」遊戲設施的樂趣,這樣的困境,不僅迫使身心障礙兒童放棄遊樂的慾望,也減少透過遊戲發展語言、認知、動作等能力。也因為身心障礙兒童很難出門玩,因此一般兒童成長過程中,較少有與身心障礙兒童共玩、互動的機會。

縣市廣推共融公園 資訊卻散見難查詢

身心障礙聯盟早於2014年3月31日兒童節前夕,曾發布【身障兒童的兒童節快樂嗎?】一文,提及身心障礙兒童的遊戲權不被重視、無法靠近使用兒童遊戲設施,引起民意代表的關注,促使政府推動機械式遊樂設施無障礙設計規範草案。然而大眾對於為什麼要推動共融遊戲場以及其意義,仍不甚清楚,或常常把共融公園與特色公園混為一談。

近年來各縣市政府將推廣共融遊戲場作為施政重點,「共融公園」的數量看似增加了,但身心障礙兒童仍可能找不到,因為僅台北市在網站上明確標示共融公園之地點,其他縣市的資訊都散見於新聞報導;另一個問題是,不少公園雖有共融遊具,但周遭環境與設施沒有同步做到無障礙,比如缺乏無障礙廁所、周邊無障礙通道不足,這也讓身心障礙兒童不便於前往。

障盟強調,共融的概念不只是希望讓身心障礙兒童有機會使用遊具,也讓其他孩童從小認識這些看起來跟自己長得不一樣的孩童,只要使用適當的遊具,也能一起玩。此外,共融也包括不同年齡的孩童如何在遊戲場內相處,學習禮貌、安全的遊玩,這些生活教育應該從小累積。甚至當高齡化社會來臨,共融公園的存在,對長者來說,除了有陪伴孫兒的需求,也是多了一個便於與人互動的空間。

身心障礙童被犧牲「玩」趣 僅能做靜態活動

對於兒童來說,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就是玩,歐盟等先進國家近十年推廣共融公園不遺餘力,而台灣各縣市政府也開始跟進,標榜讓不同年齡、能力、身心狀況的兒童能夠一起使用。身心障礙聯盟與華碩文化在公益彩券回饋金部分支持下,出版《就是要玩》立體童書內有各種可愛的動物角色,並模擬共融公園內使用的14種遊具,以情境式的故事,呈現不同年齡、能力、身心狀況的朋友們,如何在遊戲場學習互助認同、排隊禮讓與安全玩耍。是第一本以無障礙、共融遊戲場為主題的互動式立體書,讓兒童學習如何與他人禮貌共玩,如何與身障兒童同享歡樂。

無障礙環境與設施應同步考量 增加可近性與利用率

障盟也呼籲,當共融公園愈來愈普及,周邊的環境與設施也應考慮無障礙,才能增加障礙者使用的可近性與利用率,比如:設置無障礙的廁所、不同高度的洗手台、沙坑區要設立讓輪椅者也可靠近的沙桌;甚至為了讓障礙兒童方便抵達共融公園,公車站牌可考慮遷移距離遊戲場更近,或增設避車彎讓輪椅使用者安全下車。這些優化措施不光是為了障礙兒童,對所有想來玩的孩童、帶著推車的媽媽、行動不便的爺奶都很實用,無障礙環境適用於每個人。

資料來源: Yahoo 新聞

網址:

相關標籤 - 生活,教育,學習,禮貌,共融,無障礙環境,輪椅,公園 生活,教育,學習,禮貌,共融,無障礙環境,輪椅,公園



留言

用戶圖片
留言框
我的圖片
留言框
Previous 人人暢道通行計劃要加快 Next 輪椅上的獨臂者他吹的口琴很好聽,讓人想哭

已成功加入收藏

我的標籤

登入

請先登入方可進行此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