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輪椅”似乎成了廖昌永的魔咒。前晚,他又一次坐在輪椅上登台“上海之春”。一年前的“上海之春”,同樣是在上交演藝廳,同樣是“中國藝術歌曲百年”系列獨唱音樂會,同樣是和鋼琴家孫穎迪合作,同樣是綁著支架的右腿,歷史好像重演了一遍。

這次意外是因為一個月前的一次戶外夜跑,夜跑是為了減重,減重是為了出演上海音樂學院原創歌劇《賀綠汀》。沒料到途中碰上塊大石頭,廖昌永的右腿和右手都受了傷。傷勢不輕,醫生囑他安心靜養。但出於信譽,也出於對中國藝術歌曲的熱愛,他再次選擇在輪椅上歌唱。明年“上海之春”,廖昌永還要把“中國藝術歌曲百年”系列音樂會辦下去,到那個時候,“輪椅”魔咒能被打破嗎?廖昌永笑著說:“明年4月一整月,一定好好保護自己,再也不敢跑步了。”

他的歌聲可以入畫

上交演藝廳只有400個座位,根本不夠坐,廖昌永的學生們就席地圍坐在舞台四周,像是在聽一堂課,又像是要把他“脆弱的右腿”保護起來。從陸在易的《橋》《家》《盼》開始,每首唱罷,都是滿場熱烈的迴響。當最後一曲《我愛這土地》唱完,廖昌永激動地支撐起身體從輪椅中站起來,加演了一首《祖國,我慈祥的母親》。坐在周圍的學生們也跟著他深情地唱起來,動人的歌聲久久迴盪。在滿場掌聲和歡呼聲中,他深深地鞠了一躬,在學生們的簇擁中離開舞台。

一到後台,廖昌永16歲的女兒給了爸爸一個大大的擁抱。身為“00後”,女兒對中國藝術歌曲非常喜歡。正在學習鋼琴的她希望未來能和爸爸同台演出,為他伴奏。

廖昌永還有不少年輕的忠實觀眾,20出頭的小伙子冀望從初中就開始聽廖昌永唱歌。 “這場唱得太好了,如春蠶吐絲,如高山墜石。不愧是'亞洲第一男中音'。”冀望如今在中國美院學習中國畫,在他看來,音樂和繪畫是相通的,廖昌永的歌聲足以入畫。

《我愛這土地》讓他憶起周小燕

《我愛這土地》由“音樂詩人”陸在易根據艾青1938年所作的同名詩歌譜寫。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首作品時長7分多鐘,鋼琴伴奏十分考究,演唱難度也非常高。陸在易對廖昌永當晚的演繹大加讚賞。要知道,得到挑剔嚴謹的陸在易的誇獎,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陸在易說,這是《我愛這土地》自2001年創作以來“最完整的一次演繹”。這首歌唱完後還有一段精緻的鋼琴尾奏,但在以往的表演中,高音一唱完,觀眾就迫不及待地鼓掌,伴奏一慌亂,便草草了事。此次演出前,陸在易特地叮囑廖昌永和孫穎迪,一定要忍住,即使觀眾鼓掌,也要一絲不苟堅持演完。這一次,直到鋼琴尾奏彈畢,觀眾席才爆發出熱烈的掌聲,讓歌聲和鋼琴的二重奏得以首次完美呈現。

晚上10時,來後台祝賀的人群將要散盡時,廖昌永仍然沉浸在《我愛這土地》的旋律中。他說:“這首歌讓我想起好多幫助過我的人,包括已經去世的周小燕先生。我當年之所以選擇留在國內,也是因為當時周老師說,國內的觀眾也需要像你這樣優秀的音樂家。過去20多年的時間裡,我紮根這片土地,不斷吸收這片土地的養料,也深情歌唱這片土地。”

推動藝術歌曲走向世界

多年以前,廖昌永就開始著眼於“中國藝術歌曲百年”的梳理。在上海音樂學院,一個包含理論家、作曲家、歌唱家和鋼琴家的團隊被組建起來,專注於中國藝術歌曲的挖掘、整理和推廣。開音樂會、錄製唱片、編纂專著,他一樣不落,為演唱提供可靠的範本,也填補學術研究的空白,推動中國藝術歌曲“經典化”。

去年“上海之春”,廖昌永以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開場,一連唱了17首上世紀20、30年代的中國藝術歌曲,那是“中國藝術歌曲百年”系列的首場音樂會。今年,“中國藝術歌曲百年”系列第二場,特別聚焦“海上樂派”作曲家的作品。除了陸在易的作品,還有丁善德的《槐花幾時開》和桑彤《天下黃河十八彎》等作品。廖昌永說:“這些作品都是向傳統學習、向民族音樂學習的作品。只有紮根這片土地,才能創作出有時代精神、民族精神的中國音樂作品。”明年的第三場音樂會,廖昌永計劃演唱賀綠汀的《嘉陵江上》、冼星海的《黃河頌》等1949年前的愛國歌曲,獻禮新中國成立70週年。廖昌永的遠大目標,是推動中國藝術歌曲走向世界,“不僅要成為中國的經典,也要成為世界的經典”。

資料來源: 新華網上海

網址:

作者:

相關標籤 - 廖昌永,輪椅,上海之春 廖昌永,輪椅,上海之春



留言

用戶圖片
留言框
我的圖片
留言框
Previous 城市邊緣人 找個家好難 Next 新款的士曝光 前後座可摺起放輪椅

已成功加入收藏

我的標籤

登入

請先登入方可進行此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