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去年六月,三十歲的陳浩源,跟他的輪椅,遠征愛爾蘭參加羽毛球國際賽,成功勇奪三金,但其汗水激起的漣漪,對比十一月伍家朗擊敗林丹一役,在一般香港人眼中,似乎微不足道。

香港的傷殘羽毛球員,雖有力與各國高手在世界賽較勁,卻不為大眾熟悉,他們流過幾多汗水、經歷幾多艱辛只有自己知。當關注與資助同樣貧乏時,支持他們全力扣殺的,只有對羽毛球的一團火。

陳浩源跟他的輪椅,首次踏上的舞台,是一個健全人士比賽。

自初中與羽毛球結緣,浩源一直想入港隊:「正常嘅競爭太激烈,根本就冇機會。」但他從未放低球拍。二○○八年,廿三歲的他和朋友組隊參加香港分區賽事,一路過關斬將,但在四強之前,他卻在大陸遇上交通意外,左腳被截肢。隊友奮戰奪得亞軍,他就坐在輪椅上,和「隊友」一同踏上頒獎台。

那一刻,有苦自己知。

以為頒獎台是他的告別之地,但卻想不到,竟成為他另一個起點。

意外發生後,浩源不僅無法再彈起扣殺,身體更極之虛弱,心裡對將來極度迷惘。頒獎禮上,朋友介紹香港傷殘羽毛球教練曾昭邦給他認識。曾教練和輪椅羽毛球,從此把浩源從黑洞拉回來。

「羽毛球令我搵番自信,幫我企番起身。」終於,他成為港隊一分子。陳浩源是首個代表香港出戰羽毛球國際賽的輪椅運動員。他坐在「戰車」雖不用跳動,但訓練絕不輕鬆:除每星期三次,每次三小時團體訓練外,更有額外兩天的健身或瑜伽鍛鍊上身力量,還要做物理治療,每週最少訓練廿小時。現在場上的他「人車合一」,前衝、退後猶如炮彈,應付對手一長一短的回球絕無難度。目前他在單打世界排名高踞第四位。

香港傷殘人士無法出全糧做全職運動員,已婚的浩源為生計,在一間澳洲貿易公司做管理工作,月入三萬元。中七畢業的他幸運地遇到好上司:「我一年要出國比賽五次,有兩、三個月返唔到工,上司唔介意,仲會好proud咁同客講我係一個運動員。」比賽中的好成績令他獲得不少贊助,打波的支出幾乎都由港隊和贊助商包辦,是香港傷殘運動員中比較幸運的例子。

資料來源: 蘋果日報

網址:

相關標籤 - 陳浩源, 輪椅, 羽毛球國際賽, 輪椅運動員 陳浩源, 輪椅, 羽毛球國際賽, 輪椅運動員



留言

用戶圖片
留言框
我的圖片
留言框
Previous 傷殘退伍軍人圓夢 替代役男陪跨年 Next 伊拉克戰火中的倖存者

已成功加入收藏

我的標籤

登入

請先登入方可進行此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