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高铁延屏东宜兰有谱?重大公共建设应考量未来人口结构
    高铁延屏东宜兰有谱?重大公共建设应考量未来人口结构
  • 国发会预估,2026年高龄人口将超过20%,正式进入「超高龄人口社会」
    国发会预估,2026年高龄人口将超过20%,正式进入「超高龄人口社会」
  • 因应人口高龄化的台湾社会,现有的软硬体对长者是否友善了呢?
    因应人口高龄化的台湾社会,现有的软硬体对长者是否友善了呢?

近日新闻报导,高铁预计规划向南(屏东)、向北(宜兰)延伸,估算将花费554亿、955亿元经费,施工期约是10年,亦即如两案顺利上路,2030年后或许可以直接从宜兰搭高铁直达屏东。

笔者在此想要提醒的是,规划重大公共建设,务要把未来的人口结构列入考虑。尤其台湾即将面临人口结构的巨变,涉及财政大规模支出,如用「现在」的人口结构,作为「未来」2、30年台湾交通需求的评估标准,很可能发生高度失误。而其所产生的效应,不只有公共运输使用率降低,严重者更可能导致营收不佳,政府或相关单位(如高铁)得负担沈重的营运成本及举债利息。

台湾过去人口结构呈现微幅增加的趋势,「目前」是台湾人口的顶峰期(2,360万人),而且壮年(15-65岁)人口数最高(近1,700万人),每天2,300万人在全国各地交通往来,运输能量几乎满载。因为人口是(微幅)「增加」的趋势,所以常给人运量「不够用」的感觉。

但我们得留意另一项警讯,根据国家发展委员会的预估,明(2020)年开始,台湾人口的自然增加率将由正转负(估计将有18.1万死亡,17.8万人出生),人口总数将要开始逐渐下滑;2026年高龄人口将超过20%,正式进入「超高龄人口社会」;2034年的人口年龄中位数将超过50岁,亦即全国平均每2个人就有1人年龄超过50岁,而且高龄化程度会持续增加。

而今年(2019年),全国有30万18岁的年轻学子进入大学或职场,等到2036年时,全国所有大专院校的新生人数将少三分之一,低于20万(因为2017年只有19.3万的新生儿),各级学校都在严阵以待。

使用交通运量的总人数将逐年减少

上述以人口数字变化,在于说明过去各种运输能量总是给人「不够用」的印象,将从明年开始翻转。使用道路的「总人口」会逐年减少,随著新生儿数的减少,每年寒暑假返乡、出游的年轻学生将要变少,因工作需求而南来北往的人也会呈现下滑趋势,因为工作年龄人口总数也在逐年递减。

以日前行政院提出的两项高铁建设计画为例,如果计画顺利施工,也要等10年后才会完全投入营运。但届时(2030年)的工作年龄人口(15~64岁),依照国发会的预估,将从现在的1,683万减少至1,514万,刚好少了10%,到了2040年将再少另一个10%。

换言之,除非未来我们大量开放海外观光客人数(但目前世界上最大宗的观光客来源国中国,又和我们有政治上的纠葛)、大量招收外国留学生、外籍劳工来台就学就业(但留学生、外籍劳工使用高铁这种最贵的交通运输工具的比率可能不高),否则纯就国内未来使用需求量来看,如果没有用「现在」的总使用量「打9折」去评估,届时竣工开始营运,很可能会发生供过于求,车票收益入不敷出的困境。

年长人数将持续增加

比起儿童、工作人口的逐年减少,老年人口却将要显著增加。不用太久,10年后全国的老年人口将比现在多50%,20年后的老年人口是现在1.8倍。我们很难说未来台湾的老年人都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乐龄」,搭高铁全台跑透透。但可以预料到的是,行动不便的年长人数将随之增加。长者健康情况较好者,还可以自行使用拐杖或操作电动代步车,身体状况较差的,就需要有人协助推行轮椅才能出外行动。

随著行动不便长者人数的增加,以及原本就应列入考虑的行动不便人士,国内各种公共运输载具,事实上已迫切面临到「产业升级」的需求。

以首善之都台北来说,捷运内虽然有电梯,但数量仍不足,而且多设置在得多走几步路才能到的街角,辅助坡道的设置也不尽理想。

事实上,如果要测试台湾道路对行动不便者是否友善,只要推个婴儿车在市区走一遭,就会发现不少公共场所对轮椅/电动代步车/婴儿推车难称友善。而未来使用行动辅具的人数即将增加,10年后有可能出现很多轮椅、电动代步车,在火车站、捷运站排队等电梯的画面。

高铁台铁车厢、国道客运等干道运输,对使用行动辅具者也不够友善,如可供放置轮椅、电动代步车的空间太少、太小。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各地的公车上。

对轮椅、电动代步车使用者较方便的低底盘公车,在台北市仅有十分之一,其他县市的比例更低。而对轮椅使用者最方便的复康巴士,数量更是稀少,甚至有新闻指出,「复康巴士不够用开放3分钟秒杀」。此外,复康巴士数量居冠的新北市,也曾因营运成本太高,承包商不堪亏损、退出营运,有车无驾驶的窘境。

这些都是当高龄化社会来临时,交通政策应该开始因应的项目。

调整交通政策的优先顺位

笔者曾撰文〈30年后的台湾:面对2050年,我们准备好了吗?〉建议,面对显著且迅速成长的老年人口照护需求,政府应注意各种软硬体设施的逐步建构及更新。尤其各级政府在擘划施政时,应该要有意识的注意未来人口结构的变化,且将此列入资源分配的优先顺位考量。

我们如果希望未来的长者还能继续参与社会活动,「出行」的便捷即十分重要。相对「大型」的铁道延伸计画来说,车站内增建电梯、辅助斜坡、汰换低底盘公车、增加复康巴士运量,皆为低成本、工期短,立即可见效的施政。在大兴土木之际,我们应考量目前台湾社会立刻迫切需要的交通项目为何,并对症下药才是。

资料来源: 鳴人堂

网址:

相关标签 - 公共政策,公共运输,甘献基,少子化,高龄化,轮椅 公共政策,公共运输,甘献基,少子化,高龄化,轮椅



留言

用户图片
留言框
我的图片
留言框
Previous 【运动i台湾-新北市】当我们动在一起-永达杯身心障碍运动会 Next 皇冠公益轻旅行-银发三峡郊游趣 踩街乐花购物金

已成功加入收藏

我的标签

登入

请先登入方可进行此行动